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实现《自然》类脑计算领域“三连发”,2020年清华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10月14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张悠慧团队、精仪系施路平团队与合作者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以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完成了清华大学一年多以来在《自然》正刊的类脑计算领域“三连发”。
11月24日,第七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了2020年世界互联网15项领先科技成果与4项专家推荐委员会中外主任特别推荐成果,“一种类脑计算层次结构”入选专家推荐委员会中外主任特别推荐成果。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校共计2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作为获奖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共荣获国家科技奖11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
天文系及工物系教授冯骅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完成了最新成果:在卫星上经过一年的观测,X射线偏振探测器探测到来自蟹状星云及脉冲星的软X射线偏振信号,并首次发现了脉冲星自转突变和恢复过程中X射线偏振信号的变化,说明在此过程中脉冲星磁场发生了变化。这一探测结果也标志着,由于技术困难停滞了40多年的天文软X射线偏振探测窗口重新开启。相关成果5月11日在《自然·天文》杂志封面刊登。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李骏院士团队成功研制第一代清华猛狮陆空两栖自主驾驶飞车。该车辆全称为旋翼式陆空两栖智能飞行车辆,是全球首款集成智能驾驶功能的纯电动旋翼式无人驾驶飞行车辆。
8月6日,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王兆魁团队研制的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的主要目标是进行低轨大气密度和长波重力场联合探测,该卫星采用球形结构和双频GNSS接收机作为任务载荷,可实现厘米级精密定轨、高精度大气密度探测和重力场有效阶数恢复,是我国首个专用于重力与大气科学测量的卫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技术价值。
11月20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成果发布会首次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新址召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共收录竹简五种八篇,皆为前所未见的佚文。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四告》,这是清华简整理团队自《尹诰》《说命》《摄命》等篇之后,又一次整理发布的书类文献。
1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清华大学59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8项、青年成果奖5项、普及读物奖1项。